熊猫死亡之谜?生物竞赛党,你们怎么看

0

大熊猫作为我国的国宝,也是质心教育小编最喜爱的萌宠之一,一直受到社会各层人士的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猫熊数量急剧下降,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来源于食物的缺乏,但是经过改革开发的发展,中国的不断进步,大熊猫的数量在不断上涨当中。然而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一种肠道寄生虫成了造成大熊猫死亡的主要原因。

根据四川农业大学的研究报告表明,我们可以知道这种寄生虫的生态学,从而对仅存的大熊猫做到最好的保护,研究论文发表在期刊《寄生虫与病媒》(Parasites and Vectors)上。

这种寄生虫叫做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一种生活在大熊猫肠道内的寄生虫。当大熊猫体内的这种寄生虫过多的时候,就会引起大熊猫们的身体机能异样,造成肠梗阻,并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寄生虫的虫卵在肠道里孵化出幼虫,幼虫会钻入各种身体组织中,引起肠壁、肝脏和肺部炎症以及瘢痕的形成。

西氏贝蛔虫

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图片来源:weebly.com

当这些幼虫爬遍大熊猫的体内器官后,幼虫会回到小肠中发育成成虫,然后产下大量的卵。

由于虫卵能够在周围环境中存留如此长的时间,所以大熊猫会被反复感染,其内脏的损伤可以持续几年。西氏贝蛔虫目前是导致大熊猫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生活区域的不同,大熊猫群体中的一半甚至全部个体都会被感染。

大熊猫肠道内的蛔虫

大熊猫肠道内的蛔虫。图片来源:flickr.com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蛔虫的生态学,中国的一组科学家利用西氏贝蛔虫的一系列线粒体DNA标签来追踪蛔虫的地理位置和迁移情况。他们从生活在秦岭、岷山和邛崃山上,10个不同区域的大熊猫体内收集了西氏贝蛔虫成虫,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山脉存在着地理隔离,但蛔虫的基因库非常类似,说明不同区域的蛔虫之间还是存在着杂交。

研究者推测,可能是一些熊猫去到了旁边的山脉,然后吃进了那里的虫子,并排出了来自原来山上的虫卵;又或者并不是大熊猫,而是虫卵发生了移动——既然这些虫卵能在潮湿的土壤中存活几年时间,所以它们可能依靠其他方法到达另一个地方。

虽然科学家们发现,来自岷山的蛔虫总体上来说遗传多样性最高,但是与其他生物相比,西氏贝蛔虫的遗传多样性仍相对较低。不过这是该蛔虫所属的蛔虫科(Ascarididae)成员的共同特征——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就是猪蛔虫(Ascaris suum),而不论它们的群体大小和地理分布情况如何。

目前还没有针对西氏贝蛔虫的疫苗,只能依靠驱虫剂来麻痹或杀死蛔虫,以控制其传播。虽然它们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但一些群体还是演化出了抗药性。

加深对西氏贝蛔虫的群体遗传学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如果不同群体的蛔虫之间存在频繁的杂交,那么抗药性基因可能很快就会扩散。鉴于全世界只剩下不到3000只大熊猫,所以我们不应该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功夫熊猫

你们知道这张图为什么会出现的。图片来源:《功夫熊猫》电影截图

生物竞赛扫一扫关注公众号,看更多生物竞赛干货
复制    shengwuliansai    微信公众号搜索关注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