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Neurosci:美学者揭示心理创伤神经机制

0

2017年9月11日,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美国纽约大学György Buzsáki研究组的一篇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当小鼠在清醒时受到惊吓,其大脑的恐惧中心在小鼠睡觉时会被重新激活。研究或能解释为何有过受惊吓经历的人通常会在随后做噩梦。

小鼠将它们经历的心理地图储存在海马体中——大脑中两个弯曲的结构。例如,在小鼠围着迷宫奔跑时,不同的地方被海马体中按顺序放电的不同神经元组处理。

研究发现,在探索完这样的环境后,当小鼠入睡时,这些放电序列会重新播放,仿佛它们梦见了曾经走过的路径。这一过程被认为使记忆得到巩固,从而便于更长时间保存。最近,科学家在人类身上也首次观察到了该过程。

Buzsáki团队想知道,此类记忆的重新播放是否不仅包括空间信息,还有关于小鼠在当时感觉如何的信息。为此,他们让小鼠体验了一段不太愉快但没有损伤的经历——在某个路径的特定地点,利用电脑键盘清洁器对着小鼠脸部吹气。

正如预想的那样,小鼠学会了害怕那个特定地点。“它们会在吹气的位置减慢速度,然后极快地从那个地方逃走。”Buzsáki的同事Gabrielle Girardeau介绍说。

除了研究小鼠的海马体,该团队还记录了杏仁核中的活动。杏仁核是大脑中一对邻近的结构,会在人们受到惊吓时变得活跃。

可以确定的是,当小鼠在睡觉时重新播放关于路径的记忆,它们的杏仁核在其心理上重新寻访受惊吓地点时变得更加活跃。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Dan Bendor表示,“这非常重要,因为人们的记忆不仅是信息,还会记住所有的情绪状况。”

Buzsáki表示,目前尚不明确小鼠是否以做梦的形式经历这种情绪的回放。不过,他认为,如果相同的事情发生在人类身上可能也会带来噩梦。“关于创伤导致噩梦,一直都有据可查。”Buzsáki说。

原文链接:

Reactivations of emotional memory in the hippocampus–amygdala system during sleep

生物竞赛扫一扫关注公众号,看更多生物竞赛干货
复制    shengwuliansai    微信公众号搜索关注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