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北京确诊2名鼠疫患者的新闻引起了全网的热烈讨论,就在昨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确认了这一消息。
时隔一年,我国再次确诊鼠疫,很多人已经知道鼠疫很严重,却不知道到底什么是鼠疫;很多人知道鼠疫是甲类传染病,却不知道其中的关系;同时,也还有很多人不知道鼠疫的治疗手段和预防措施。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做一个梳理,深入了解鼠疫的成因之后,你会发现鼠疫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1.鼠疫是什么?
鼠疫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原发于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啮齿类动物之间,主要通过蚤类传播。
致病菌为鼠疫耶尔森菌,革兰染色阴性(参见林稚兰 罗大兰《微生物学》P17),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基因组由一条环状染色体(约 4.6Mb)和 3 个质粒(pPCP1、pCD1、pMT1)组成。
(鼠疫耶尔森菌扫描电镜照片,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Yersinia_pestis)
许多人认为甲类传染病非常可怕,而甲类传染病确实也是指发病率高,治疗延误时引起病死率高,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的传染病。目前甲类传染病共有两种,一是鼠疫,二是霍乱,而非典、艾滋则属于乙类传染病。
但事实上,将传播源控制好,可以有效控制传染病。根据18年的统计数据,霍乱和鼠疫的致死率为0,发病率加起来甚至不及乙类传染病中的一项高。不加治疗的鼠疫确实可能导致迅速致死,但如果及早诊断和治疗,并使用常见抗生素,则可有效治疗该病,因此在发现相关症状之后,一定要及时赶往医院就医。
(2016年3月自然鼠疫的全球分布)
2.鼠疫的传播途径
1)经跳蚤叮咬传播。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最常见的是印鼠客蚤,该蚤在世界性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寄生于家栖鼠类。其次是不同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的主要寄生蚤。
2)经直接接触传播。人类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鼠疫菌可以通过手部伤口,包括非常细小的伤口,如手指的倒刺等进入人体,然后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3)经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或动物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可通过呼吸、咳嗽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气中,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造成肺鼠疫传播。
主要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据统计,世界上有 300 多种,包括啮齿类动物(鼠类、旱獭等)、野生食肉类动物(狐狸、狼、猞猁、鼬等)、野生偶蹄类动物(黄羊、岩羊、马鹿等)、家养动物(犬、猫、藏系绵羊等)。其中,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
2)鼠疫患者。主要是肺鼠疫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败血型鼠疫、腺肿发生破溃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为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3.鼠疫的症状及治疗手段
当人类被携带鼠疫菌的跳蚤叮咬后,通常叮咬的局部无明显反应,鼠疫菌经皮肤进入人体后,首先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在其中繁殖,引起出血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感染的腺体极度肿胀,充血坏死,即为“腺鼠疫”,周围组织亦水肿、出血。
鼠疫菌可冲破局部的淋巴屏障,继续沿着淋巴系统扩散,侵犯其他淋巴结。鼠疫菌及内毒素,也可经淋巴循环系统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包括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因此鼠疫曾被称为“黑死病”),然后侵入肺组织引起继发性肺鼠疫。
人患上鼠疫后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高热、寒战、体温突然上升至 39-41℃。剧烈头痛,有时出现呕吐、头晕、呼吸急促,很快陷入极度虚弱状态。重症患者表现为意识模糊,昏睡, 狂躁不安,谵语,颜面潮红或苍白,有重病感和恐怖不安, 眼睑结膜球结膜充血,即出现所谓的“鼠疫颜貌”。
目前鼠疫的治疗以链霉素为首选,并强调早期、足量、总量控制的用药策略。用量根据病型不同、疫源地不同而异,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用药量大,腺鼠疫及其他各型鼠疫用药量较小。
在应用链霉素治疗时,为了达到更好的预后,常常联合其他类型抗生素,如喹诺酮、多西环素、β-内酰胺类或磺胺等。若因过敏等原因不能使用链霉素者,可考虑选用庆大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等。
预防
若在流行地区,需清除所有有可能带菌的鼠类或跳蚤,并且不要接触动物尸体。灭蚤必需要先在灭鼠之前进行,以避免跳蚤跳入其他新宿主(如人类)继续传染病菌。
还有两点需要大家注意:不要捕食啮齿类动物,不要看见土拨鼠可爱就想上去摸一摸。
重症鼠疫死亡率高,但是只要发现得早、治疗得早,治愈率就很高。
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肿痛或呼吸困难、咳嗽和/或血痰,应立即寻求医疗诊治(曾在鼠疫流行地区旅游的人应将这一情况告知医务人员)。除非由医务人员进行了诊断,否则需要避免自行用药,包括使用抗生素。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释义
2.鼠疫诊疗方案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4.世界卫生组织网站
5.疾病预防控制局网站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看更多生物竞赛干货
复制 shengwuliansai 微信公众号搜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