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只有两只眼(肉身成圣的杨戬除外)。而有些动物,例如喙头蜥,有三只眼。那么为啥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没有选择三只眼呢?
先看看哪些动物有第三只眼:
一些两栖纲的幼体及爬行纲中的喙头蜥均具有“第三只眼”——顶眼。
喙头蜥
(自Hildebrand)
由图可见顶眼具有视网膜、晶状体及视神经束等基本结构,但只能透过头骨颅顶孔和皮肤感知光线变化,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所以如果我们长了顶眼,大致就相当于在头顶凿了个洞来感光,让我们能享受更温暖的日光浴,仅此而已。
而人类作为恒温动物,对日光浴的需求并没有冷血的喙头蜥那么高。所以这顶眼不长也罢。
况且顶眼在人类这儿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深居简出,,移入颅腔内成为“松果体”。松果体细胞含5-HT,能够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褪黑素,对调节人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至于江湖上说的训练松果体可以“开天眼”……省省吧,即使是神话中练出了天眼的杨戬也没把天眼开在松果体这一块上啊。
然后让我们来看看配得上人类的第三只眼有啥特征:
首先是视觉。双眼视觉已经足以形成立体视觉。而“杨戬式”第三只眼,撇去认妖怪的功能不说,在提升视觉效果方面恐怕吃力不讨好,耗了大量能量却只能扩大一点点视野。因此,第三只眼宜长在后脑勺,让人类被从背后偷袭时看清来者是谁及时逃跑/转身正面刚。这么一来这只眼睛周围的头发就不能长了,总得让它老人家能看清扑过来是敌是友吧。那么让我们想想后脑勺得长啥样:
我是生竞生,我秃头我骄傲,但这一秃秃到了脖颈就过分了吧。
为了防止因头发过少被冻死,我们可以留下头顶的头发,但依旧会损失很多热量。而且难道没有人觉得这发型让人看上去像个垃圾桶么……(小声/手动狗头保命)
(图片纯属搞笑,如有冒犯请多多包涵)
再说眼睛是人类弱点之一,受伤后带来的疼痛感较明显,且由于受伤带来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也会带来极大不便。在人类的祖先还在山洞里过日子的时期,一些长有较长喙的鸟类不仅能啄伤人眼,还有可能直接伤及大脑,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这下可好,多长只眼多个弱点,还让不让人活了。
从现代人视角看,两只眼睛保护起来就够累的了,还长第三只岂不是麻烦得要死?再说怎么给后头那只眼做眼保健操啊?再长一只手?近视了怎么办?
再看看另一个要命的问题:盲点。
人眼的视神经乳头不具有感光细胞,无法产生视觉感受,这就是盲点的来源。长有双眼的人类由于一侧盲点被对侧视觉补偿,在双目同时视物时感觉不到盲点,除非我们把其中一只眼闭上。而长在后脑勺的第三只眼不具有能够补偿其盲点的对侧视觉,因此体积较小的生物,如飞虫,只要保持在第三只眼的盲点方向飞行,就可能直接攻击此眼,带来巨大伤害。
还有个大boss:成像问题。
人的左右眼分别由大脑右半球与左半球控制,合理配合,分工明确。若有第三只眼的存在,就好比一对恩爱夫妻中插入了第三者,让大脑这个做长辈的在分配视觉控制部位时很难办。视觉是由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导至下丘脑的外侧膝状体,再投射到枕叶视觉皮质形成的。左眼神经冲动传至右脑外侧膝状体,投射到右脑视觉皮质,右眼反之。
若有第三只眼的存在,那该让神经冲动往哪跑比较好呢?是往左脑膝状体或右脑膝状体跑,还是兵分两路,同时传至两侧膝状体?
几乎可以听到大脑一声喝问:“三眼儿,你要累死我吗?”
而且人类的视网膜仅仅能对外界的光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处理,进一步加工则在视觉中枢进行。人在用双目视物时,左右眼视物的差异由视觉中枢整合后融合,呈现一个具有立体感的物体的形象。三目视物时,由于位置一前一后,前后所成像没有明显关联性,硬把他们凑成一张图显然不太合适。
因此,三目视物时,大脑选择的方式可能是将两幅图交替呈现,或是“分屏”同时出现。睁眼看世界已经够累了,您老人家还整两幅图出来是干啥呢?赶紧收拾收拾去晒日光浴吧~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看更多生物竞赛干货
复制 shengwuliansai 微信公众号搜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