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罗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罗咳……”
铿锵而温暖的江西民歌,仿佛又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火红的革命年代。稻米和南瓜这两种众所周知的植物,恰巧勾勒出了革命旗帜的颜色。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忆苦思甜,一起来认识“红军饭”里的“主角”之一——红米。
红米的稻粒比较修长,千粒重约为30克
红米是一类天然的水稻品种,这类水稻的稻粒在去掉稻壳、保留果皮及内部结构时,呈现出红褐色等色泽。稻粒体积虽小,却犹如襁褓般层层包裹,在种皮以外还有数层结合紧密的果皮,红米之所以呈现出红色,秘密就来自于果皮。
稻粒去除稻壳后的结构
在红米等水稻品种开花后的20天内,稻粒果皮中的花青素逐渐积累,使稻粒最终呈现出红色乃至黑色,有色米中最受推崇的红米和黑米就这样产生了。红米的稻粒果皮呈红色或淡红色,胚乳为白色或透明;黑米的稻粒果皮呈黑色、紫色或褐色,胚乳为白色或透明,两种稻米均属特种稻型。
某黑米品种开花后1-14天内,稻粒果皮的颜色变化
花青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很常见,花卉的斑斓色彩中很多都是花青素的贡献,紫甘蓝等蔬菜中也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可以随着细胞液的酸碱度变化而改变颜色,细胞液呈酸性时则偏红,细胞液呈碱性时则偏蓝。
稻粒去除稻壳后,就可以作为“糙米”下锅了。然而,现代制米工艺一般不会停留在这一程度,为了色泽和口感,稻粒在制米过程中被很重地研磨,富含蛋白质的糊粉层和胚都不能幸免而“入糠”,最终只保留了胚乳这一晶莹剔透的部分,就是我们平时食用的“精米”。精米的生产过程不仅流失了大量的养分,而且使红米和黑米也都会变成白色。所以,红米的扬名,还要感谢特殊的制米工艺。
红米的红色并不是人类的新发明,而是植物从祖辈身上继承和保留到现在的自然特征。在最早的水稻栽培祖先中,普通野生稻的果皮就呈现红色。早在约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贾思勰(xié)在《齐民要术》中对有色米的加工、酿造和利用等作了全面而详细的描述,“今世有黄瓮稻、……、赤甲稻、乌陵稻……”,其中赤甲稻就是红米的一种。
今天,江西省奉新县的‘柳条红’、‘井冈红’等都是著名的地方红米品种,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用其烹制的米饭微红而柔软,食之香甜。这些红色的稻米,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融入到红军的战斗生活中,就如同火红的晨光,不禁让我们对红米有了一份更加温暖和香甜的理解——“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罗咳罗咳,咳!天天打胜仗,打胜仗咳罗咳。”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作为准备生物竞赛的你们,更多生物竞赛科普小文点击下方: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看更多生物竞赛干货
复制 shengwuliansai 微信公众号搜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