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物科学的角度解释拔火罐的作用

0

生物竞赛的题包含的面都比较广,然而有很多的生活当中的现象都是能用生物学来解释的,传统中医认为的拔火罐能起到行气活血等作用,那么这种现象背后怎样用生物学来解释呢?

由于长时间伏案工作,肩颈经常变得僵硬疼痛,并连带着出现头昏脑胀的症状。按摩、运动等方法效果不大,尝试了传统医学中的拔火罐,结果很管用。思考了一阵子,觉得拔罐的科学原理并不复杂,应该可以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解释。

先看看关于拔罐的“老思维”。上网查了下拔火罐的介绍,主流的认识是把它定义为一种充血或郁血疗法,说它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认为这种治病方法可以“逐寒祛湿、拔毒泻热、行气活血”,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一般认为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譬如人到中年常见筋骨疼,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拔火罐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归纳起来说,拔罐疗法的传统解释是“拔毒祛湿”,“行气活血”。

近年来有些学者在讨论拔罐治疗的科学内涵时,推测可能有以下几种机制: (1) 机械刺激作用,拔罐的负压作用于皮肤,刺激皮下的神经、肌肉、血管,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起到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的作用,从而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2) 负压效应,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局部溶血现象,这对机体局部的免疫细胞是一种良性刺激;(3) 温热作用,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增加了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造成了局部轻微的炎症反应,以应对外界的不良刺激。

以西医为主流的国际医学界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拔火罐疗法对健康有益,拔火罐的治疗作用目前还缺乏严格的临床证据来支持,报道拔火罐“显效”的基本都是个案记录,而非严格的临床研究。 我本人对所谓的拔毒祛湿的传统说法和以上的几种现代解释都不太赞同,觉得前者说得太玄虚,缺乏准确的科学语言的表述;后者的解释似是而非,听上去难以令人信服。譬如说机械刺激作用,可能有一些,但拔火罐只怕不能算什么有力度的机械刺激,至少比不上扎针放血;再譬如温热作用,我感觉用不加温抽真空的拔罐方法,效果同样也很好,说明温热不是必须的。

我觉得,包括颈椎病、肩颈痛、腰背痛、风湿痛、肌肉劳损在内的各种肌肉损伤性疾病中,可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表型,它叫肌筋膜粘连,西医里叫myofascial adhesions。出现肌筋膜粘连后引起的颈肩部、腰背部及关节周围慢性疼痛等症状在西医临床统称为肌筋膜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s, MPS)。我们日常工作中如果涉及一种动作或坐姿使得部分肌肉紧绷,如频繁和长久地低头看手机或者长时间在电脑上码字,就会因为持续过度牵拉或收缩而导致这部分肌肉的积累性劳损并出现疼痛。我们知道肌肉工作时需要肌细胞通过消耗糖产生能量,在运动中或处于应力集中下的长期(超限)载荷中,肌细胞会通过厌氧方式产生能量同时把一种叫丙酮酸的代谢物变成乳酸,而乳酸水平的过度升高会让我们肌肉处于较高的应激状态并有酸痛感。也有人说高乳酸水平并不会让我们的肌肉产生酸胀疼痛,那么我想可能是高乳酸水平破坏了肌细胞的生理pH以及正常代谢机制,使得肌细胞中代谢物渗漏到胞外的组织,并可能通过改变钙离子浓度而降低肌肉的收缩和协调能力,产生肌肉及相关组织的轻度受损,这大概是引起酸胀和运动功能降低的最初原因。如果劳损持续加重,慢性损伤的自我修复过程就变得漫长而复杂化,就会导致机化形成瘢痕(代谢产物、坏死组织、血栓、或异物等不能完全被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最终形成瘢痕组织)并与周围组织粘连(筋膜、骨突、韧带、肌肉、神经等),这种粘连直接改变软组织(如筋膜层)的张力的变化,导致血管受压,局部血运和体液代谢发生障碍,周围组织的动态平衡关系受到影响。软组织张力的变化会直接表达疼痛的感觉,而运动时粘连的组织相互挤压或牵拉,以及随之产生的无菌性炎症过程中释放的致痛物质如胺类物质、激肽类物质,也会导致疼痛的发生和加剧。

像我们这些搞学术的,在读、写上耗费的时间很多,疼痛易发的部位以颈部、肩胛、腰背以及臀部为主。我个人认为,拔火罐的主要作用机理是帮助解除或减缓肌肉损伤后已经形成的肌筋膜粘连,通过解开这种局部粘连从而有效地改善血管循环,改善肌肉组织内物质代谢和代谢产物的输送,并可能影响到所关联的神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以及器官(如胃肠)的功能。

Muscle adhesions – 肌纤维粘连

这里有两个观点要讨论一下。一,拔罐疗法不存在排出毒素这么一个原理。所谓的湿、毒、邪气等术语是古人在当时没有条件界定病理物质基础的情况下采用的模糊或虚拟的说法,今人依然把这种抽象的东西拿来作为一种依据在医学领域里解释问题就显得不求甚解,以讹传讹,至少我觉得缺乏科学精神,照搬前人的说法而不去发展,有点对不起老祖宗!

第二个观点是关于罐印的深浅问题。“专家们”解释是罐印深(发红发黑)就是毒素或湿气(或寒气)被拔出来了,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无稽之谈。当负压作用于皮肤上时,毛细血管内外产生了压力差便会扩张,这时皮肤表现为潮红。较高的负压持续作用下,毛细血管便会发生破裂出血,我们便会在皮肤上看到鲜红到紫黑的罐印,这跟刮痧中的皮肤破损出痧是一个道理。但这里有一个(跟刮痧类似的)关键问题,为什么在很多痛点或者很不舒服时会拔出(或刮出)深红色来,而在身体其他部位或者在健康情况下(用同样的负压和时间)拔不出这么深的罐印呢?我个人推测是这样的,我们皮肤中的真皮里密布着网状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负责把血液输送到组织,带来氧和养料,带走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如肌肉损伤性肌筋膜粘连时,组织微环境中出现缺氧, 导致酸性代谢产物(如前面说到的乳酸)蓄积以及无菌性炎症的发生, 组织中的这种缺氧、代谢物蓄积和慢性炎症可引起毛细血管增生,毛细血管的密度的大量增加有利于氧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弥散, 具有代偿意义。所以,当同样的负压施加到伤痛部位时,你会看到更红更深的罐印。

以上是我(这个纯外行)关于拔罐的一些零碎想法,提出来供专业人士讨论,如果觉得有道理的话甚至可以作为科学假说立题研究给予证明。这里面我还有一些疑问没想明白。这个肌筋膜粘连(myofascial adhesions)是慢性肌肉损伤中存在的,但为什么很多非肌肉和筋骨损伤的状况(如中暑、疲乏、甚至发烧等)也显示拔罐有效的呢?我估计有两个可能,一是这些病理表型中确实也涉及了体表一些部位的肌筋膜粘连,因此拔罐感觉到有效;另外一种可能是这些疾病如中暑、炎症引起的发热过程中体细胞产生过多的炎性因子以及进入血液循环的微生物(紊乱后的)代谢产物 – 细菌内毒素(LPS),这些炎性物质也是通过体内代谢产物输送的渠道来清除出去的,而拔火罐能通过打开肌肉和组织内的局部粘连而改善血管循环,并改善所关联的神经细胞以及一些器官如胃肠的功能。

总结一下,对于拔火罐这样的作用机制研究,我觉得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作用部位的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而是作用部位的物质基础如代谢产物和致痛物质的变化。这里面有很多的“为什么”尚无法解答,而每一个问号都会是极好的科学问题,都需要我们抛开中、西医学门户,通过精心设计,系统地展开研究,寻求到一些对我们的医学和大众健康有帮助的科学性的答案。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作为准备生物竞赛的你们,更多生物竞赛科普小文点击下方:

生物竞赛扫一扫关注公众号,看更多生物竞赛干货
复制    shengwuliansai    微信公众号搜索关注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