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本中出现的中国科学家

0

中学生物教材中确实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影子,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参与细胞学说的建立、没有参与DNA分子结构的建立,但他们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可能就有他们的贡献,下面就来一睹他们的真容吧。

1.邹承鲁——必修一科学家访谈

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生物化学家。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山东青岛。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邹承鲁说: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

2.翟中和——必修一第二章题诗

细胞生物学家。1930年8月18日出生,江苏溧阳人。在我国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对我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研究,在阐述染色体端粒、DNA复制、基因转录活性、RNA分子加工和病毒装配与核骨架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的结果。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证明核骨架与核纤层在重建核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外核装配并非必须核小体的构建。他的名言:

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

3.杨焕明——必修二科学家访谈

基因组学家。1952年10月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市,籍贯浙江乐清。长期从事基因组学研究。带领团队创建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领衔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和“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的“中国卷”,为我国的水稻、家鸡、家蚕等大型基因组,以及“非典”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基因组学规模化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最想对高中生说的话:生命是美丽的。探索生命的奥秘一定会使我们的人生更美好,也将使生命世界更美好。

4.袁隆平——必修二杂交育种

袁隆平(1930.9.7-)出生于北平。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5.孙儒泳——必修三科学家访谈

生态学家。1927年6月12日出生,浙江宁波人。以8个季节的实验资料,证明地理上相距仅110公里的两个种群间存在着静止代谢率的地理变异,它平行地出现于两种小啮齿类,生活在草甸中的普通田鼠(Microtusarvalis)和森林中的欧鼦(Clethrionomysglareolus),从而为兽类提供了地理物种形成假说的生理生态学证据同时,提出了地理变异季节相的新概念。研究长爪沙鼠(Merionesunguiculatus)代谢率随环境温度变化,发现静止代谢率与平均每日代谢率的变化率不同,提出以20℃下ADMR为主要参数的Weiner日能量收支(DEB)模型应予以修正。提出恒温动物的恒温能力的一个新指数,在应用上优于Ricklef指数。发现晚成性根田鼠的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呈“S”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他的名言:韶光易逝,劝君惜取少年时!

6.马世俊——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巨匠——必修三种群特征

马世俊(1915——1991)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态、环境学家。1987年与国际上许多著名学者一起起草了驰名全球的环境与发展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他主张变消极的环境保护为积极的生态调控,提出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战略方针。他建议将生态工艺的设计与改造、生态体制的规划与协调、生态意识到的普及与提高作为社会、环境同步发展的几项根本措施,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乡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他提出的生态工程的理论,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人们认为这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有限的资源投入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发证尖锐矛盾时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7.扁鹊——选修二人体的器官移植

扁鹊,嬴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相传公元前200年左右,曾给两个病人进行了心脏移植,并取得了好的效果。当然这只是一个已无法核实的美好传说。1987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器官移植大会,就是以扁鹊像作为会徽,以纪念这位名医。

8.杜少康(杜康)——选修二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至少在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利用微生物将谷物发酵成酒类。夏禹时期已有了关于杜少康(即杜康)造秫酒的记载。因此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酒圣,造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擅长造酒的杜康是否真有其人仍不得而知,甚至杜康的生卒年代、生平、身份等等谜团自古即众说纷纭。宋人高承《事物纪原》称:“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

9.花粉管通道法(我国科学家独创的一种方法)——周光宇——选修三基因工程

我国科学家周光宇1981年首次利用花粉管通道法,成功地将外源海岛棉DNA导入陆地棉,培育出抗枯萎病的栽培品种。随后许多科学家在不同的植物上进行了大量研究,建立了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烟草、棉花以及番茄等重要农作物通过该方法转移外源基因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10.钱嘉润——选修三基因工程,PCR

钱嘉韵是我国台湾的科学家、她是第一个报道分离耐高温DNA聚合酶工作的。1973年钱嘉韵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生物系,她的导师对黄石公园里热泉中发现的嗜热菌十分好奇,他让钱嘉韵以该细菌作为研究主题。钱嘉韵不负师望,从该细菌中成功地分离了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并于1976年在《细菌学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这篇论文在科学界被广泛引用。“西特斯”公司的工作人员按照钱嘉韵等人发明的操作步骤,成功地分离了这种DNA聚合酶。由于钱嘉韵等人的工作早于穆里斯,最近几年,科学界又提出了耐高温DNA聚合酶的专利权问题,这使PCR的专利权也连带地受到了挑战。

11.侯云德——选修三基因工程

以侯云德院士为首的研究人员,成功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干扰素。

侯云德(1929.07.13- )医学病毒学专家。江苏省常州市人。侯云德同志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在分子病毒学、基因工程干扰素等基因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新发传染病控制等方面具有突出建树,为我国医学分子病毒学、基因工程学科和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以及传染病控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新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作为联防联控机制专家委员会主任,与全国著名科学家一起,举国体制,协同创新,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人为干预获得成功,并获得国际公认。

12.张明觉——选修三胚胎工程——试管婴儿之父

张明觉,美籍华人,生殖生物学家、育种学家和避孕药的创始人。1908年生于山西省,1951年发现“精子获能”现象,为哺乳动物体外受精奠定了理论墓础。由于他在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研究中作出的重大贡献,被人们誉为“试管婴儿”的先驱。

13.张丽珠——我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的缔造者(选修三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性问题)

张丽珠(1921年1月15日—2016年9月2日),生于云南大理喜洲,中国妇产科学家,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培育者,从事医学研究、教学和临床工作长达60年,曾受聘到英国做妇产科临床工作并考取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资格,回国后致力于妇产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成为新中国妇产科学的重要开拓者和现代生殖医学的先驱和主要奠基人之一。

另外我们还看到了:

①杨利伟——必修三第一章末

②王致和——选修一腐乳的制作

③庄子——必修三第六章题诗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④孟子——必修三第六章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天人合一

⑤老子——必修三第六章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 一焉

可惜,他们不是科学家。

真正意义上提到的可能只有袁隆平和试管婴儿之父了,另外之所以没有像沃森、克里克、施莱登、孟德尔、达尔文等人物那样提到是因为他们没有巨大的大到必须提到的地位,因为他们是在某一小的方面可能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没有体系。能写进国外教材的视乎基本没有。虽然有些可能只是一小点,但也为科学的进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教材将会出现一些新人哦,期待中。。。。。。

哦,差点忘了,其实还有一些人也出现在咱们的教材中,他们就是咱们教材的编辑们,他们可都是大牛哦。。。。。。

当然,咱们要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出现在我们的教材中,期待中。。。。。。

生物竞赛扫一扫关注公众号,看更多生物竞赛干货
复制    shengwuliansai    微信公众号搜索关注

Comments are closed.